嘉賓參加沙龍座談,分享登“鷺”故事。
廈門網訊 (文/圖 廈門日報記者 鄔秀君 通訊員 蔡詩穎)11月17日,由廈門市委網信辦主辦、海滄區委網信辦協辦的“兩岸共話 融合發展”2023網絡全媒體廈門行活動成功舉辦。全國30多家網絡媒體代表齊聚廈門,參加實地采風及沙龍座談,聚焦廈門重點產業、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兩岸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開展采訪報道,生動講好并傳播廈門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和兩岸融合的廈門故事。
網絡全媒體廈門行是廈門市委網信辦致力打造的城市網絡形象宣傳品牌。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今年是第四屆?;顒友垯嗤W絡媒體、知名商業網站代表、自媒體代表等深入一線采風,突出活動的網絡屬性、傳播的廣泛性和活動的互動性,創作出一批反映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和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正能量網絡作品,展現了廈門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百姓幸福生活的新變化,已成為講好廈門故事、傳播廈門聲音的一張新名片。
圍繞主題實地采風 領略廈門高質量發展新成就
廈門市委網信辦負責人表示,2023網絡全媒體廈門行活動精心設置6個采風點,采風團實地探訪,感受廈門文旅融合、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新貌,了解廈門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以及廈門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
采風首站是白鷺體育場。在這個國內首座、世界第三座可實現綜合田徑場與專業足球場自由轉換的體育場內,采風團近距離感受在海濱展翅的“白鷺之美”。毗鄰白鷺體育場的廈門國際博覽中心,由展覽中心、會議中心、會展酒店等組成,是廈門會展新平臺,也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會展綜合體。采風團在這里感受新時代會展的潛能和魅力。在廈門遠海集裝箱自動化碼頭,采風團近距離觀看了這個全球首個第四代自動化碼頭貨輪裝卸貨作業,了解該碼頭在大型集裝箱、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等數字化港口設施和自動化物流服務體系上的先進性。
廈門一直走在對臺交流合作的最前沿,正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當天,采風團走進知名臺資女裝企業欣賀股份,了解臺企在廈發展的故事。在湖里區閩臺文化交流館,采風團了解該館作為兩岸交流溝通的平臺,在擴大兩岸社會人文交流合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發揮的作用。而在洪塘村赤土社,采風團則詳細了解了這個曾經落后的海滄小村莊,從環境整治到產業發展,從鄉村建設到鄉村治理,如何走出兩岸合作、共同推動村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鄉村振興之路。
采風結束后,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將通過筆和鏡頭,反映廈門積極向上的蓬勃力量,記錄兩岸融合在廈門的生動故事,將切身體驗傳遞給全國網友,展示福建、廈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決心和廈門高質量發展的勢頭。
主題沙龍話融合 講述經歷情真意切
作為此次活動的重要環節,“兩岸共話 融合發展”主題沙龍于當晚舉行。在廈臺胞代表與網絡媒體代表相聚海滄,分享在廈門奮斗的故事及兩岸融合的感受。沙龍設置了“媒體話廈門”“廈門行心得交流”“我的登‘鷺’故事”和“政策看廈門”等環節,與會嘉賓紛紛表達對廈門的喜愛,暢談廈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新舉措、新成效。
在“媒體話廈門”環節,來自環球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廈門節目制作室等的媒體代表就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和主流媒體依托傳播矩陣優勢壯大主流聲音等話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他們表示,將竭力發揮媒體特長和優勢,助力兩岸網民傳遞信息、連接親情、共享機遇。
隨后的“廈門行心得交流”環節,部分媒體代表分享了此行的收獲和體會。有代表重點分享了對廈門國際博覽中心的參觀感受,認為廈門國際博覽中心的先進設施,讓自己感受到未來廈門發展的勃勃生機。另一位代表則對赤土社的發展模式盛贊有加,表示會將赤土社作為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分享給更多人。
當晚的沙龍,主辦方還邀請了在廈臺胞分享登“鷺”故事。臺胞們動情講述了來廈發展、融入大陸生活圈、投身共同家園建設、參與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親身經歷,情真意切、細節滿滿。
活動最后,市商務局、海滄區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廈門營商環境和招商方面的相關政策以及海滄區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上的舉措。
責任編輯: 李伊琳,賴旭華